AG亚游集团下载
福悦课后 | 课后服务展魅力 多彩课堂促成长——记传媒博物馆红色实训课社团第一课
发表日期:2023-03-20 来源: 作者:本学期的博物馆系列项目还囊括了“ 红色影像师”、“红色朗读者”以及“ 红色探索者”三类。“ 红色影像师”实训课程根据传媒博物馆特点,为有一定摄影录像技能的学生量身设计1-2个博物馆微视频的拍摄和编辑制作体验;“红色朗读者”课程致力于透过藏品寻找提炼围绕这些事件形成的文章、名篇报道等,并在老师的专业指导培训下进行朗读,以此传承革命精神;“ 红色探索者”实训课程则着眼于传媒行业最先进科技、数字技术应用、先进设施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理化教师指导下,引领学生聚焦“声音”探究其中的发声、传输、接收等工作原理,撰写科技小论文或者研究小报告,提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以上各项目所归属的学科老师以及各项目成员,也共同参与了本次参观实践活动。
3月9日下午,传媒附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传媒大学校园,传媒博物馆科普课程负责人张老师热情亲切的接待了大家,并介绍了两位讲解员姐姐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参观。走进大厅,讲解员姐姐给同学们介绍了传媒博物馆的基本信息。随着扶梯下楼,映入眼帘的是“传媒博物馆”五个大字,走进去,大家看到了无数台各色收音机,讲解员姐姐详细的介绍了无线广播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境内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奥斯邦广播电台,还带领同学们观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传媒大学博物馆还有数不胜数的唱片、电视、收音机和相机等。让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喇叭”里面的台词: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
来到拍照打卡角,大家摆出了生动活泼的姿势合影,纷纷过了一把当播音员的瘾,在快乐的体验中,大家也收获了满满的知识。
参观完毕后,博物馆的张老师为大家开展了生动有趣的讲座,通过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同学们知道了博物馆的分工,历史原因,国情原因,以及博物馆的介绍......期间同学们积极踊跃的举手交流,畅所欲言。
本次活动令各位同学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心得体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有哪些感受吧。
初一(2)班易玉珊
我觉得华夏第一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物件,它是真正代表着中国精神,有着坚强,顽强不屈,勇于创造,越挫越勇的精神,是在面对电视机制造任务时没有退缩,埋头苦干,仔细研究,如果说这些科研人员造出了华夏第一屏,开创了中国电视机行业的开端,那么现在留下这部电视机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明白这台电视机带给我们的意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更好的前进!
初一(2)班柴静琳
博物馆,它是历史的代名词,也是过去的见证者。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这次参观让我了解到了电影传媒广播传输的历史发展和发展的结果。使我对我的国家感到深深的自豪。这些努力过的结果,肯定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我也很佩服这些前辈们并且向他们学习。我很期待下周四在传媒博物馆的再次见面。
初一(1)班黄雨萱
在周四的下午,我们红色讲解员的“实习生们”一同出发去传媒大学的博物馆里。看着学姐们的精彩表现。我们也暗暗的下定决心。努力达到学姐们的水平。
在那里我们也学到了许多。比如说博物馆的分类,如何更好的服务游客们,以及每个展品的介绍。我们都非常的兴奋,同时也感到非常的震撼。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是进行了游览和简单的认识但是也是收获颇丰。希望我们下次可以再接再厉,尝试更加的积极,勇于表现自己。
初一(1)班向莹莹
午后的阳光透过白杨树的间隙折射在身上,温暖明亮。柔和的清风与斜阳映衬,轻拂脸庞,新翻的泥土混杂着青草味,我们带着青春的活力出发。其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便是开国大典。在1949年10月1日早晨,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了预告,决定全部转播当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开国大典实况。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全中国的转播,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世界将倾听着来自东方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聆听着当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历史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中国从此站起来,强起来了。我的心中顿时涌出无限的民族自豪。
在一次次探索与失败中,中国的电子科技技术从远到近,从无到有,再从虚到实,它们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古老东方的的巨龙终将冲天腾飞,我为它感到永远的自豪!
初一(1)班刘子涵
柔光剥开云层,流入松柏叶罗青色的间隙,在木地板上映出一层层树荫,漫步于前,只见传媒博物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土黄色的大理石被光映的发亮,斑斑点点是历史悄然留下的印记。进入馆中,似身入桃花源,身旁的一切都无声,留下的,只有文物和我,像是无声的对话。我漫步于此,浏览着目光所至,我抚摸着他们,用手机记录下他们的样子,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要远超我想象的精美。
千万件文物都足以惊艳我,但“华夏第一屏”才称得上震撼。回拨历史的ccd,穿梭时间的画面的钟,从反方向开始移动,我们回到了1955年,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了电视的建造。刚刚开始,便遇到了挫折,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过电视,也不知道电视的生产方式,甚至遭到了他国的歧视。于是他们从苏联购买了两台电视,他们将这台电视拆开再安装,研究着每一片零件的构造,一次次地挫折不但没有磨灭他们的锐气,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着信心。彼时我国从国外进修电视学的一批大学生也即将回国,希望的曙光照耀在他们的身上,映出一张张笑脸。他们没有任何捷径,无休止的计算,实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睡眠,布满龟裂的手,一点点攀上的银丝……他们没有放弃,笃定信心,失败在他们眼里也仅是一粒粒微小的尘埃在空中漂浮。终于,在这几十年的潜心钻研,义无反顾中,在1958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台电视诞生了!这一壮举无一不经验着整个世界。它也因此得名“华夏第一屏”,这名字,无比响亮,似一束烟花,迸发于我国每一位人民的心中!
华夏第一屏的故事就于此告一段落,但我国的电视机事业依旧在寻梦发展,从黑白屏,到彩色屏,再到4k高清……一次次地创新也在一次次地突破他国的目光,我们也从落后,到领跑……震撼着我的,不仅是这段历史故事,更是他们科研人员的掷地有声,梦想,从未结束。我站在它的面前,端详着它,垂眸,历史的印记在它的身上,它无声,仿佛也在看着我。我想,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但我要让它住进每个人的心房,它不语……
吾身于此,止步不前,若羽外也,史立无前,松垂木矣,撒青满园,君岂感无,不以身矣,卿视里理,无声声无,不远万里,来领风情!